又見大學生就業(yè)難!央視名嘴白巖松甚至將本年度稱之為“史上最難就業(yè)季”。連日來,筆者供職的媒體辟設相關欄目,企望為大學生就業(yè)助力。
日前,去山東日照最大的IT培訓基地、北大青鳥日照培訓中心采訪,突然發(fā)現(xiàn)北大青鳥總部熱推的“學士后”品牌。不禁想到,大學生就業(yè)難的原因復雜,但高校學歷教育的短板之巨,給就業(yè)添加了困境當為不爭的事實。
“學歷+技能+經驗=學士后”。“學士后”課程直指職場所需,專為大學生人群設計,為“大學生就業(yè)難”求解。參加“學士后”學習的人,均為已經或即將獲得大學學歷;“學士后”將為之提供升檔技能、增加經驗的平臺,搭建進入IT崗位的橋梁,培養(yǎng)軟件工程師,以及各類網站的網絡推廣與營銷的新型人才。
“大學生就業(yè)難”喊了不是一天兩天,從高校教育一方來說,卻并未引來實質性轉變。用人單位急需的是“學歷+技能+經驗”的人才,但擁有較高文化素養(yǎng)的大學生,卻偏偏在這兩個方面存在短板的致命傷。
在傳統(tǒng)教育認知中,“技能”和“經驗”可以于職場獲得。時至今日,這一認知的弊端顯而易見:于職場獲得的“技能”和“經驗”,不僅不全面,且累積速度較慢,個人及用人單位,都需要支付較高的成本。
不僅如此。這一過程還有不小的風險:積累的終端并非一定卓有成效,回報與成本的支付并非必然成正比。例如,用人單位在耗付大量培訓成本之后,卻發(fā)現(xiàn)千挑萬選的新人,有的連入列這一行都是個錯誤,距離“成品”尚且遙遙,遑論“良材”、“精品”,很是令人沮喪。
在用人單位那里,“技能”和“經驗”的標桿早已調高,而高等教育依然疾步于重知識、輕技能的路上,路徑改變仍難預期,接軌市場需求,仍然局限于鬧鬧嚷嚷的吆喝。于是,一腳踏出校門的大學生,由于未曾做足“功課”,彷徨四顧、茫然無措當即寫在臉上。
近年來,才出校門、轉身走進職業(yè)學校的大學生,屢見不鮮。重進職校及實用型培訓中心“復讀”、“回爐”,有就業(yè)需求多元因素的催逼,有市場無形之手的引領,但更多的還是緣于彌補職場“技能”與“經驗”之需。領取了燙金畢業(yè)證書的學子,遠未等于“成材”。高喊素質的教育,爐中熊熊燃燒的仍是學歷教育的虛火,貌似紅火實為高燒不退,欲想冶煉高質量的成品,委實難矣!
大學苦讀數(shù)年的學子,置身殘酷的職場門檻前,體味到了酸澀,卻也陡然清醒:貌似高不可攀的職場門檻,并非逾越無術;曲折漫長的企業(yè)招聘通道,實則縮短有方。
如此“復讀”、“回爐”,無奈與辛酸是有的,絕地求生、從頭再來的悲壯是有的。然而,好在不論哪一種心境,在日漸成熟的學生和家長那里,都會接受。為了積累自身的籌碼,這樣一種付出很值。指向偏差的學歷教育陰影下,焦灼、嘆惜、憤怒、揪心無益,當務之急是,怎樣盡快補長自己最應當“挺拔”的那一節(jié)。
專為就業(yè)難大學生設計,為職場量身定做,以就業(yè)為終端目標“學士后”品牌,與高校學歷教育相較,極具審視價值。“學術后”品牌甫一推出,即引發(fā)公眾熱議與好評,即為佐證。(長江網 竇永堂)